【旧文】历史的彩带:丝绸之路

写在前面:由于139邮箱的空间要满了,想清理一下以前的邮件附件,结果发现了这篇写于2013年的短文。看着文章的措辞和笔法,不禁感慨——时过境迁,物是人非。

在中国历史上,崆峒处于华夏族对外交往的西北枢纽。从关中出发,无论是向北深入广袤的草原,还是向西北抵达万里黄沙,崆峒都是必经之路。一条条经过此地的古道,将每一个曾经鸡犬之声不相与闻的国都,连接成互动的文明体。

而在所有道路中,有一条古道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。它绵延万里,从太平洋直到大西洋。它上下千年,让人类文明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。十九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《中国》中,把这条漫漫的古道命名为——丝绸之路

一袋核桃延续丝路的辉煌与荣耀

每年的秋天,都是甘肃省华亭县核桃收获的季节。小李家种植了十几亩核桃。全家收获的核桃,除了自己食用,基本都销往了外地。

与华亭县相邻的崇信县,畜牧专业户种植的陇东紫花苜蓿,此时也到了收割第二茬的时候。这种牧草含有丰富的养分,是喂养优质肉牛——平凉红牛的上好饲料。

这里的人们未必知道,他们祖辈种植的核桃以及苜蓿都来自于遥远的伊朗高原。是两千多年前,经过崆峒山上那条丝路古道,辗转引进中国的物种。同样走过那条古道的、最后根植于华夏大地的,还有葡萄、石榴、蜜瓜、西瓜、胡萝卜、洋葱等等等等。包括它们在内的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,也因为那悠久而漫长的道路发生了历时漫长且影响深远的改变。

崆峒山下的百姓用传统的皮影戏,追述了当年张骞“凿空西域”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。皮影,产生于汉代,也正是张骞通西域、开丝路的朝代。有意思的是,今天在小亚细亚一带流行的皮影艺术,正是沿着丝路由中国的关中和陇东流传过去的。

纵横万里,上下千年。核桃、苜蓿、皮影……这些细微的生活内容和文化财富,就这样在潜移默化的交换移植中,影响着欧亚大陆——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一片陆地。

在收获的时节里,每天一大早小李就要把新采摘的核桃打包装车,运往西安。那里人口稠密,商贸发达。对他来说,是个理想的销售市场。从平凉出发开往西安的货车,几乎都要走同样的一条线路,这就是312国道。

对于小李来说,312国道在陕西、甘肃交界的这一段线路,是再熟悉不过的了。然而他并不知道,这段线路竟然和当年丝绸之路的回中道完全吻合。

历史上的回中道,东南起于陕西陇县,逆泾水而上,根据山势地形分三路,汇聚于古城泾州。并由此继续向西延伸。在唐宋以前,这里是丝路的必经之地。一驿过一驿,驿骑如星流。平明发咸阳,暮及陇山头。这是诗人岑参对于古代丝绸之路咸阳到平凉段的描述。

透过古人的诗词,我们完全可以想见,当年驿马穿梭的繁忙景象。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核心区域,就是通过崆峒山下西通中亚大陆,北连蒙古草原,南接印度次大陆。

而修建于现代的312国道,是一条东西纵贯中国的交通线。它的起点是上海,终点是新疆的霍尔果斯。当代的人们,一直有一个伟大的构想——就是由这条大路一直向西,修建一条新丝绸之路。从中国的上海出发,横穿欧亚大陆,直至荷兰的鹿特丹。

一枚古币印证曾经的繁荣与兴衰

甘肃平台县博物馆收藏了274枚铅饼,它们都是出自于汉代。仔细端详这些铅饼的背面,人们会发现至今依然清晰的一圈希腊文。学者们指出,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,把古代希腊的文字推广到西亚、中亚地区。其中,也包括安息王国,也就是今天的伊朗。

灵台铅饼,就是当时的安息货币。那么为什么安息的客商,会把珍贵的货币埋藏在平台县呢?最为合理的解释,就是当年异域的客商为了躲避某种突如其来的袭击,而采取的临时措施。今天的我们只有通过想象,重温他们当年的遭遇。

一队来自安息的客商,跋涉雪山,穿行大漠,终于来到了距离汉帝国都城长安只有几天路程的平台县了。然而,突如其来的劫匪却尾随而至。忙乱之际,商队的首领决定将最珍贵的货币深埋黄土之下。于是274枚来自遥远国度的货币,永久的留在了丝绸之路之上了。

到目前为止,国内各地已经出土了308枚外文铅饼。它们的形质、外观和灵台铅饼完全一致,这些出土的铅饼东自西安、西到新疆,其出土发现的线路,和丝绸之路中国段完全一致。

今天的人们,无法确定铅饼主人最后的命运。我们所能知道的是,当年那些携带它们的中国人、安息人、康居人、粟特人、罗马人,用每一个湮没在时光中的人物命运,汇合成完整而庞大的丝路故事。

在距离平台县博物馆不远的黄土塬下面,就是小李经过的繁忙的312国道。曾经的古道已经废弃,只有鲜活的历史还在延续。